"安居北京"小编爆红背后——市民期待官网回应卸"官腔"

2016-12-20 09:53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安居北京”小编爆红背后—— 市民期待官网回应卸“官腔”

“安居北京的小编真绝了”、“好看的都在评论区”,从本月15日开始,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条市住建委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刷屏了。

“政府官方回应还能这样呢?”对于一些平时不怎么关注政府运行的市民来说,这样轻松的回复让他们眼前一亮。

安居北京的小编火了,而这“火”的背后,是老百姓对于政府回应卸掉官腔的渴求与肯定。

安居北京成了“傅园慧”

“招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招吉祥物!”“我们挣得少,可我们工作多啊!我们工作累,可我们还加班啊!”这样让人一看就乐的话,出现在安居北京微信推送的回复内容中。从12月15日推送开始,到16日18时,这条消息就变成了一个“10万+”的网红帖。

10万+,对于政府发布、尤其是政府发布招聘事业单位人员推送信息来说,是鲜少出现的超高点击量。根据“微互动”运营平台统计,只有大众话题才能引起广泛关注与传播,在其采样的10万+推送中,超过7成是草根账号,没有政务官微。

但这样一条靠回复不靠内容的“傅园慧式推送”火了。这个10万+是如何酝酿而成的呢?

市住建委宣传中心负责人是安居北京运营团队的“政委”,对于这次意外走红,他并不吃惊:“除了我,其他人基本都是1990年前后出生的,本来就该轻松活泼。”

在意外爆红之前,安居北京一直延续着同样的风格。数据显示,“安居北京”微博成立5年来已经发送了3728条信息;微信成立以来,发送了130多条推送,回应了上万条市民提问、意见和建议。“用网言网语回应百姓疑问,能更贴近百姓。”这位负责人说。

更鲜见的是,安居北京并不忌讳质疑和负面。“内定,外定,混合定!贴肚脐,治喷子!”对于有人质疑招聘已经内定的回复,让1575个人点了赞。“所谓负面,恰恰说的是不足。”他说,政府部门如果高高在上、很死板地去宣传自己,只听好听的,这既不符合潮流,也不方便老百姓办事。

个别官网回应套模板

安居北京的走红,背后折射出的,是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渠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刻板、模块化、不亲民,甚至答非所问。

官方回应慢、冷、看不懂、答非所问并不鲜见。记者查询了本市多个政府部门官网和官微,发现在政民互动环节,套用冷冰冰规范模板的情况非常普遍。无论市民反馈的问题是什么、情绪如何,都被套用在早就拟好的模板之中。

例如,市城管委“政民互动”一栏中,北京市民刘刚投诉丰台纪家庙一露天垃圾场无人监管。

这样一条投诉获得的只是格式化回应:“关于您反映的丰台区纪家庙育菲园东里6号楼垃圾场问题,我委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交办至丰台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处理解决。”

记者还注意到,这条投诉来信日期为10月20日,而回复日期为11月17日,相隔将近1个月。

“我委高度重视”、“由其他部门负责查处”等类似的话,出现在了多个官网页面上。例如市住建委官网的热点问题中,一条关于网签的询问,回复是“请您问询区政府”。“我们都不知道区哪个部门管,去问哪儿呢?”一位市民说。

还有一些提问和回答完全对不上。市住建委官网一条关于公租房是否可以短暂和父母同住的问题,答案是“申请公租房是为家庭核心人员”。一位在区政府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答案不仅老百姓看不懂,他都看不懂。

市民期待官网热情回应

“以前觉得政府回应特别冷漠,就算回应里有您好、谢谢,仍然透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腔调。”市民陈晨回想起此前给区教委写投诉信得到的回复,直言自己曾经一度对官方回应丧失了信心。

对于安居北京走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政府改革的大趋势是要从“管理”到“服务”。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用网络语言传递信息,回应老百姓热切关注的问题。

“在服务型政府转化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注意,在语言表达、回应方面,要更亲民、更接地气。”竹立家说,回应诉求时要让老百姓能理解,首先做的是要亲民。

回应性和服务性,都是政府现在应有的重要特征。对于一些委办局官网的冰冷回复,竹立家认为,政府机构应该通过改革按照“首办”原则,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举例说,老百姓第一次求助于哪个部门,这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应负起责来,帮市民找到后续的答案。

竹立家建议,各相关部门需要降下身段为百姓服务,在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和沟通,“这不仅仅是回应,还要更切实地给老百姓提供方便。”

本报记者 耿诺

责任编辑:柳杰(QJ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