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回应明古桥消失:系填埋保护

2016-12-31 16:43 法制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官方回应古桥被毁:系填埋

法制晚报讯(记者 崔毅飞 新闻观察员 刘施)张家湾古城遗址中的东门桥和虹桥,均为通州区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但近年来两座明代古桥的保护状况持续恶化,垃圾围身。近日有学者发现,虹桥竟然消失不见,怀疑被毁。

通州区文委相关负责人向《法制晚报》记者表示,古桥未被拆除,而是进行了填埋保护。但古桥学者通过查看发掘的照片,仍质疑古桥遗存是否完整。区文委表示,将给古桥加护栏并挂牌保护。

古桥

记者探访时拍摄的虹桥全貌   摄/记者 崔毅飞

事件回放  学者发现明代古桥“消失”

张家湾古城遗址位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遗产名录,其中的虹桥系通州区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虽文物级别低,并不代表文物价值低,“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遗产名单中就包括虹桥。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梁欣立2015年5月发现,张家湾古城遗址的东门桥和虹桥两座石桥保护状况恶化,南侧的虹桥被生活垃圾包围,已不能完整示人(本报去年曾报道)。

“虹桥”横跨玉带河,因形似雨后出虹而得名,曾经是张家湾古城东南门外的进出通道。梁欣立11年前拍摄的图片显示,桥栏石、桥沿石已严重缺损,但拱券弧度完整清晰,虹桥尚且名副其实。但去年回访时,桥南侧已被渣土填平,北侧拱券石仅顶端暴露,桥洞几乎被渣土、生活垃圾灌满。

梁欣立去年通过媒体呼吁,张家湾古城几乎无存,但通过两座古桥,能够判定古城两座东门的方位,是研究张家湾古城与京城水系的历史地标。古城最初的南城门灭失,现存门楼为官方复建,城东两座古桥真迹却多年无保。他希望官方能立即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安装文保牌,避免文物遭到破拆。

2015年5月22日,《法制晚报》曝光此事过程中,通州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表示,会抓紧时间完善保护措施。

然而时隔一年,梁欣立再次回访时发现,虹桥仅存的拱券已从眼前消失,疑似被拆。

官方回应  虹桥未拆除 而是被填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

12月23日,本报报道古桥“消失”后,通州区文委文物科朱科长回应称,虹桥未被拆毁,而是去年通州区水务局在组织施工时,经他们同意,对古桥实施了填埋保护。

29日下午,通州文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古桥进行了部分发掘。朱科长向记者提供的现场图片显示,经过发掘,泥泞的护坡上的确出现了曾经的拱券轮廓。随后又进行了回填。

朱科长介绍说,虹桥所在地位置偏僻,环境混乱,不利于保护。等周围环境整治完成,他们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对文物进行发掘展示,但具体时间还要看区里的安排。眼下他们会要求相关部门对古桥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制作护栏,挂牌保护。

记者探访    虹桥仍未露全貌  东门桥仍垃圾围身  

12月30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张家湾虹桥原址。经过昨天的探挖和填埋,能看到现场留下的新土,虹桥遗迹的全貌依然未知。

从挖掘时拍摄的图片,仅能看出微小的拱形,很难与梁欣立2005年以及本报记者2015年拍摄的虹桥原貌相对应。

虹桥以北的东门桥,同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和一年前一样,依旧和生活垃圾做伴。

两处遗迹均未设置文保标志。古城南侧曾经的大运河国家级文保单位石碑,也被埋在土里。

学者观点  虹桥安全状况仍存疑

对于古桥被埋的说法,梁欣立依然表示担忧。

梁欣立认为,通州区政府能就此事积极回应,值得肯定。但现场发掘的图片,信息量比较少,还不足以证明古桥是安全的。相比2005年的虹桥,现在究竟还能遗存多少?仍然是个疑问。

梁欣立表示,文物就应当充分展示,发挥其历史价值。只能寄期望于有朝一日,官方进行完整发掘,形似雨后出虹的拱券如能完整示人,才能证明文物的安全。

虹桥的命运究竟如何?《法制晚报》记者会持续关注。

文/记者 崔毅飞 新闻观察员 刘施

责任编辑:柳杰(QJ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