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提出,我们环境质量改善速度并不慢,这说明我们大气治理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多少改善。(1月13日 中国网)
“对于各类市场主体提出的有代表性意见,对于群众的重大利益关切,各级政府要敢于担当,主动回应!”在1月4日的今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于是部长们闻风而动,立即行动起来,雾霾、中国经济、医改、营改增、多证合一……一系列公众关切的问题得到部长们的回应,给大众吃下了“定心丸”。笔者认为,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理应推而广之,成为官场常态。
各级政府都在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但如果领导干部对群众主动送上门的最关切的问题都不理不问,都充耳不闻,都不进行积极的回应,为群众解疑答惑,又怎么能够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呢?
当前,一些基层政府官员对民众关切的问题不积极进行回应,让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比如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政府官员的回应却总是姗姗来迟,从北京最牛违建到海口最美违建,从金九月饼菌落超标到洗脚水米线,从苏州6.11爆炸事故到广西11.1炮竹厂爆炸事故;在这些公众最关切的问题上,政府的官员反应都慢半拍,造成不实消息满天飞,影响政府形象。
现在国务院的部长们都能够主动放下身段,都能够直面公众最关切的问题,基层官员还有什么理由说做不到。比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近日在媒体见面会上,不仅肯定了“大气治理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甚至坦陈“现在的问题是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多少改善”,而且在见面会上也提出了环保部今后的治霾措施。这对解除公众的疑虑,让公众放下心来,肯定是大有益处的。
未经证实的谣言往往具有强大的杀伤力,稍一忽悠就引得公众的注意力跑偏,甚至引发群体性恐慌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向部长们学习,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让真相跑赢谣言,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其作用是不容小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