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资料图,图文无关(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崔扬摄 千龙网发
千龙网北京1月24日讯(记者 欧阳晓娟)近日网传“农民爆料称有商家会给橘子打针让其变甜”。对此,北京市食药监局24日辟谣称,对柑、橘、橙、柚、金桔、柠檬等抽检的242个样本显示,均未见注射甜蜜素,所谓打针增甜的说法并不可信。
其中,2个橙皮样本中检测出微量橘红2号,但果肉部分并未发现。新发地市场在接到食药监部门通报后,已立即将商户待销售的18箱橙子全部予以监督销毁。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风险监测处副处长张卫民说,这次监测抽检的样本覆盖了超市发、物美、家乐福等16家有代表性的连锁超市和商场、果蔬专卖店,以及新发地、岳各庄、大洋路等三大水果批发市场。
全部样本未检出甜蜜素
针对消费者关于不法商贩给桔子注射甜蜜素的担心,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对各类样本果肉进行专项风险检测,均未检出糖精钠、安赛蜜、甜蜜素、阿斯巴甜等人工合成甜味剂,也未检出苯甲酸、山梨酸等人工防腐剂。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湘宁教授介绍,桔子的甜度是由品种、光照、土壤条件、施肥等因素决定的,如果注射甜味剂,虽能让桔子局部变甜,但这种桔子极易腐烂变质,需要花费很大精力且得不偿失,一般不会为商贩所采纳;至于市民购买桔子时,偶尔会发现表面有像砂眼一样的小洞,可能是在柑橘采收、装卸及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机械伤所致。
针对市民关注的给柑桔“染色”现象,市食药监管局依据相关着色剂的检测方法标准,对242个柑橘橙样本的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等5种食品类常用着色剂进行了检测,均未检出。
扩大筛查人工色素发现疑似橘红2号
在国家标准规定之外,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根据科研经验,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可能用于水果增色的苏丹红、对位红、罗丹明、分散橙、甲苯胺红等35种人工合成色素进行了逐一筛查,在两个橙皮样本疑似检出微量橘红2号,但在所有242个样本的可食用部分(果肉)中均未检出上述人工色素。
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风险筛查室主任毛婷博士介绍说:“橘红2号是一种橘红色粉末状人工合成色素,使用它的目的是为了让果皮卖相好。根据文献资料,有的国家规定全果中橘红2号色素最大残留量不得超过2mg/kg,有的国家规定不得使用。本次2个橙皮样本中橘红2号含量分别为0.68mg/kg、0.38mg/kg,属于微量。”
已通报产区政府核查种植加工情况
市食药监局风险监测处副处长张卫民表示,目前国家标准中对柑橘橙中上述35种人工合成色素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和结果判定标准;但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未规定橘红2号染料可以用于柑橘类水果的增色,该种人工色素即为不得使用。
本次筛查出的疑似问题样本,采样地点为新发地市场的“吉”字头和“鲁”字头两辆水果运输车,商户声称其产区来源为四川丹宁。市食品监管局食品市场处处长李江说:“《食品安全法》规定,食药监部门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告知食品生产经营者后,食品生产经营者对知悉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新发地市场在接到食药监部门通报后,已立即将商户待销售的18箱橙子全部予以监督销毁。丰台区食药监局已向产地致函核实本批次橙子种植加工的具体情况。
将利用高技术手段排查非法添加掺杂使假
市食药监局风险监测处副处长张卫民表示,北京是食用农产品的主要输入型城市,下一步将会尝试利用北京市现有的科技力量和高技术手段,加强对各类非法添加、掺杂使假食品安全违法“潜规则”的筛查研判,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将会立即采取市场控制措施,并及时向产区政府通报进行核查。
释疑1:消费者可否直观分辨橘红2号?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湘宁教授表示,这种人工合成染料不溶于水,溶于芳烃类溶剂,消费者用手揉搓、纸巾擦、热水泡等办法,尚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判断。
释疑2:柑橘皮允许打蜡吗?
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监测评估室主任杜建萍表示,《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果蜡是一种被膜剂,可用于新鲜水果表面处理,可以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对水果进行打蜡处理,可增强果面光亮度,减少果实水分散失、降低腐烂和保持原有品质。
现场:赣南脐橙价格偏高
在一家果品超市,记者发现橙子的价格从4元到10元不等。商家告诉记者,赣南脐橙的价格偏高,由于这两年出现减产问题,一等果的价格贵达十几元一斤。不过,这几年新出的浙江、湖南、四川的橙子价格相对便宜一些,但是为了好卖些,很多商家也经常在设计包装和产地上会模仿赣南脐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