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后离弃祖国” 扯!

2020-05-26 15:2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自从5月13日连发两篇Nature的那一刻起,“颜宁”这个名字又双叒成为了自媒体的“香饽饽”。连日来,网上流传着多则讲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早年经历的故事,称其身为“清华才女”,却在连续3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拒后,“最终离弃祖国,花落美国科学院”。对于这些说法,北京时间5月25日凌晨,颜宁在微博上回应了两个字:“扯淡!”

这些由自媒体发布的“颜宁往事”,有的是以文字形式,有的还做成了视频,但情节都是千篇一律:

一个在美国学成后,毅然回国施展抱负的“清华才女”,一个曾被视为我国年轻一代中最有作为的科学家,一个学术生涯一路“开挂”的生物学博士,却自2015年起连续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她虽然受到了打击,但依旧保持乐观,直到2017年再度落选。于是,她最终选择远赴海外,回到普林斯顿任教,并花落美国科学院,成为该院的外籍院士。

有部分网友显然是相信了,并在评论区流露出了不满、不屑的情绪,有的还对颜宁冷嘲热讽,乃至人身攻击。

微信截图_20200526151720

北京时间25日凌晨,颜宁@nyouyou本人出面辟谣了。她转发了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然后回应了两个字“扯淡”,还配上“作呕”和“鄙视”的表情。

目前,该视频受到过多网友投诉,已被平台删除。

颜宁进一步解释,自己在参加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投票后才明白,其实留在清华,比去普林斯顿更容易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至于中科院院士,是两年一次的“提名”而非网传的“申请”。她自己做事则比较随心所欲,落选时以“旁观者”的视角觉得好玩,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她也不追求名利。

“我们无论在哪国做基础研究,受纳税人出资支持,能第一个搞明白一些东西已经是最大的赏赐,带来的名利只是副产品,而不是追求。”

微信截图_20200526151822

其实只要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这故事站不住脚。

一来,颜宁没有在2015年落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官网发布的完整“2015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包括数学物理学部23人、化学部25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0人、地学部2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20人和技术科学部30人,共计157人,里面并没有颜宁的名字。

二来,颜宁确实在2017年进入了中科院院士157人初选名单,但后来遗憾落选,这件事曾获多家媒体报道过。但是要知道,在中科院、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历史上,多位著名学者都有过多次落选的经历,包括袁隆平、施一公等。

三来,颜宁曾向外界解释过她去普林斯顿的原因。早在2017年,颜宁赴普林斯顿分子生物学系就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职位时,网上就有传言,说她受聘普林斯顿是“愤然离开”“负气出走”。

当时颜宁同样通过微博回应,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微信截图_20200526151913

她还告诉新华社,去普林斯顿是她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清华校方也证实,除了颜宁本人的慎重考虑之外,她也就任教一事与学校各级领导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过去10年,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颜宁说,“人们常说居安思危,我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在新的环境中激发新的灵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除了这两次外,颜宁还遭遇过一次恶劣的网络谣言。

去年5月,有网友在微博发文称,美国人询问颜宁在2017年落选的原因,她回答道,“要想入选中科院院士,你可以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但你必须是一个听话的人!”

颜宁当时通过微博亲自“打假”,感叹自己“终于有了被‘语录’”的待遇,并喊话微博CEO@来去之间:“到哪投诉这种说瞎话都不眨眼的啊?”

后来,发帖人账号被微博官方处以“扣除信用积分5分,禁言7天,禁被关注7天”的处罚。

微信截图_20200526151958

国际人才的流动本是常事,网络上的种种,纯属自媒体“加戏”。而如是“戏码”又何止加在了颜宁一人身上?细究这些自媒体的套路,本质上都是利用一些灰暗的刻板印象制造种种对立。

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的科研院所官僚气十足,评奖评优不看学术成果,只凭溜须拍马。而“颜宁们”都是品性清高、学术过硬,不甘同流合污,最终在异国他乡实现理想。“扯淡”完毕,进而再发出一通“呜呼哀哉”的悲叹。一些“朴素正义感”满满的网友容易上钩,随之攻击相关科研院所。

其实这些以科研为事业、以探索为乐趣的科学家,追求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眼中的功名利禄。在人才是战略资源成为广泛共识的当下,中国的科研院所已经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提供适宜条件。

就像颜宁所言,“过去10年,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我们不否认,社会上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欺负老实人”的故事没有绝迹,但凭着想象贩卖潜规则焦虑,骗取廉价的流量,其实是对科学家的侮辱。

今天的中国足够开放,在科研领域,走得出去、请得进来,我们应当有一颗平常心。这不仅是大国公民该有的心态,更是尊重科研发展规律的必然。

来源:北京日报 新京报 千龙网综合

责任编辑:朱萌(QZ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