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眼”都是熬夜熬出来的?这不一定

2022-06-15 17:0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不少人熬夜后起床,会发现自己出现了“熊猫眼”,而且不容易消退,觉得都是熬夜熬出来的。

“熊猫眼”是什么?跟熬夜有没有关系?

VCG111255128291.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千龙网发

“熊猫眼”又称黑眼圈,是眼周皮肤颜色较暗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常见的美容问题,它并不一定是由疾病引起的,但是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炎症、眼周黄褐斑或色素沉着、化妆品、先天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黑眼圈大致分为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和混合型。熬夜不是产生黑眼圈的直接原因,出现黑眼圈不能只赖熬夜。其中,会受熬夜影响的黑眼圈,只有两种,也就是结构型和血管性黑眼圈。因睡眠、用眼过度、失眠等因素都会带来眶周组织水肿、局部血液淤滞等影响,也就改变了黑眼圈的外观及灰暗的程度。

不同类型的黑眼圈,背后有多种不同因素在相互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黑眼圈也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针对色素型黑眼圈,可以用外用药物治疗,抑制局部皮肤黑素的合成。也可以用化学剥脱治疗,加速皮肤的更新,使黑素颗粒从表皮剥脱,或者采用色素选择性激光破坏皮肤内部黑素颗粒。

而对血管型黑眼圈,则应用血管选择性激光,靶向破坏眼周毛细血管和扩张的静脉。还有局部填充治疗,可以增加眼睑皮肤的厚度,用填充物质有效遮盖皮下的血管网。

结构型黑眼圈的话,还是使用激光,改善皮肤的松弛。填充治疗则用于改善泪沟凹槽产生的阴影,结合手术治疗改善局部组织结构的异常。

但是,目前的各种治疗方法还不能有效的完全去除黑眼圈,只能起到缓解减轻的作用。如果黑眼圈已经出现,继续熬夜、疲劳用眼只会进一步加重黑眼圈的严重程度、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要尽量避免所有会加重黑眼圈的所有不良习惯。

出现黑眼圈,最好是找医生面诊,判断黑眼圈的类型,才能分析追溯发生的原因,对因治疗,得到专业的治疗方案。

来源:科学辟谣 澎湃新闻 人民政协报 齐鲁晚报 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