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微信群流传着一段“葡萄浸泡促干剂”的视频。视频中,果农将一筐筐葡萄浸泡在一种褐色液体中,随后视频画面又拍摄到一只标有“葡萄促干剂”字样的包装袋。视频拍摄者称:“市场上买的葡萄干,不要直接拿出来就吃,里面有‘促干剂’,直接吃会把肠胃都烧坏了。”这一说法究竟对不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果蔬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继红表示:“葡萄干上的促干剂残留量很低,无需担心使用过促干剂的葡萄干会有碱超标等潜在风险。”
据了解,传统葡萄干制工艺主要有晾晒和阴干两种,晾晒制得的葡萄干味发酸、易褐变,目前普遍采用阴干,但阴干所需周期较长,短则30—45天,长则需要60天之久,并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科研人员便研制出了促干剂。既可在葡萄上使用,也可在枸杞、杏等其他果品上使用。
有了促干剂,只需将鲜葡萄在3.5%左右浓度的促干剂水乳中浸渍1分钟,取出后用清水洗净,晾制15—20天,就能收获晶莹剔透的葡萄干。促干剂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干制周期,最大限度地摆脱了气候因素的限制,还能让葡萄干的含糖量高达60%—70%。
那么,这种促干剂是否会对人体有害呢?
有研究表明,葡萄促干剂为无毒、无遗传毒性的食品添加剂,其最大使用浓度为7.0%。一般来说,浸泡葡萄干的促干剂水乳只需2%-3%的浓度即可,远低于规定的最大使用浓度。而且,在浸泡之后、晾晒之前,果农会用水对葡萄进行清洗,附着于葡萄表皮的强碱溶液很容易被洗掉。所以,无需担心用过促干剂的葡萄干会有碱超标等潜在风险。
葡萄上时有白色粉末状的东西,这会不会是促干剂的残留物?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新鲜葡萄的保存,并不会用到促干剂。分布均匀、未覆盖葡萄表皮本身颜色的“白霜”,其实是葡萄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专业上称之为果粉,该物质对人体完全无害;果粉在长期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被蹭掉。所以,葡萄布满这种白色的果粉,反而可以证明葡萄是新鲜的。
来源:科学辟谣 上海辟谣平台 科技日报 中国食品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