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一张聊天截图,有网友称:“回南天去逛广东省博物馆,什么都看不到……”还贴出几张图片,显示展柜玻璃上都是雾蒙蒙的。
对此,广东省博物馆回应称,网传图片非省博馆内陈设,省博最近一直在正常开放运营,并未受天气影响,馆方也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优化文物的保管及陈列条件,以保障文物安全和观众的参观体验。
广东省博物馆方面表示,展柜方面博物馆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一是安装恒温恒湿设备;二是工程部门会及时对空调进行调控;三是文保中心后台密切关注展柜的温湿度变化并及时预防调控。
应对回南天,保护文物的安全,广东的博物馆有何妙招?
记者从广州各博物馆了解到,开空调、开抽湿设备、勤擦拭、勤拖地,是大家普遍的做法。
库房文物:恒温恒湿,精准控制
“库房里的文物有除湿设备保护,处于恒湿恒温的环境下,‘回南天’对其影响不大。”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根据要求,库房里的湿度维持在50%RH-60%RH,温度维持在25摄氏度左右。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石浩斌也表示,在库房里面保存的文物,由于库房环境相对密闭,馆员可以对其温湿进行精准度控制。
展厅文物:开抽湿设备,勤擦拭、勤拖地
对于展厅、展柜里的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就要颇费心机了。“对于在古建筑展厅里面的文物,我们就需要特别留意。”石浩斌介绍该馆的做法。
第一是从环境监测入手。展厅空间和展柜内都布设了大量的温湿度传感器,馆员可以实时掌握展厅空间和展柜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当出现异常时,馆员将迅速作出针对性的调控。同时,展柜里面还放置可以维持微环境湿度稳定的调湿剂,能起到调节作用。
第二是调整展厅环境。馆方选择密封性比较好、温湿度相对比较可控的展厅,在不损害文物建筑本体的大前提下安装空调设备,并对展厅的密闭性进行升级。在“回南天”湿度升高时,便开启抽湿模式,调整厅堂的湿度。对于展出环境温湿度要求较高的展品,馆方会安排在这类展厅里面展出。
第三是保持展柜的密封性。该馆受现状古建筑半开放展示条件的制约,部分展厅空间的湿度是比较难控制的,必须保证展柜本身的密封性,隔绝展厅和展柜内的空气流动。
第四是调整展出时间。展览策划的时候,馆方会以往年各月份展厅的温湿度数据作为参考,针对不同材质的展品,给出不同的展出时间建议。譬如说,在回南天气的时候,受湿度影响较大的展品类型就不建议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