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信号会致癌?还会损害DNA?别信!

2019-05-29 15:51 上海辟谣平台

打印 放大 缩小

这两天,有关“5G信号会致癌”的传言在网上流传。传言称5G会导致心脏节律改变、基因表达改变,甚至会损害DNA、会致癌。最近,某国内门户网站CEO也在公开场合对5G的电磁波安全进行质疑。这些究竟是真的吗?

网传消息截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搜索发现,网上流传着不少关于“5G信号危害人体健康”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题为《不可告人的秘密——可怕的频率: 5G时代的潜在危险》的文章称:在世卫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分类中,RFR(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射频电磁辐射)属于2B致癌原,使用移动电话可能导致脑瘤;而5G就是一个“潘多拉铁盒”,它允许机器(比如手机)之间实现近乎“无缝”的通信,低水平的RFR暴露,也会导致癌症等一系列病症。

所谓的“5G信号辐射”,属于射频电磁辐射。射频电磁辐射又被称作射频辐射,是电磁波的一种形式,它由在空间中辐射的电磁波和磁能组成。射频辐射是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是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磁辐射。

日前,工信部直属中国通信产业权威媒体《人民邮电报》,通过微博发布《5G时代,我们要担心射频辐射吗?》一文,对“5G信号会致癌”的说法进行辟谣。文章解释,早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了“国际电磁场计划”,以调查人体长期暴露在极低频电场和磁场中是否会危害健康,我国也曾加入其中。最终该项目于2008年发布了评估结果与建议: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证据,证明接触射频场强度低于造成组织发热的限值,会产生不良健康后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018年的一份声明中指出,目前手机射频能量还是在安全限制内的,对公众健康没有太大影响。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和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TP)也没有正式将射频辐射列为致癌物质。这篇文章还提到,射频辐射的能量只能轻微移动或振动分子中的原子,而不足以电离它,比X光射线和伽马射线等高能辐射安全得多。这证明,射频辐射不会通过破坏DNA而导致癌症。

那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可怕的频率: 5G时代的潜在危险》中提到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射频辐射列为2B致癌原”,是怎么回事?

记者了解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下属一个专业机构,它在2011年底把手机辐射列为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2B类)。“2B类”中的物质,是被认为“可能对人体致癌”的。但是,这些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有限。同样被列入2B类的可能致癌物质还有咸菜、糖精和咖啡。因此,世卫组织定义的“可能致癌”,更多的是分类学上的意义。

资料显示,“5G”的占用频段包含sub-6G和毫米波频段两种,其中sub-6G频段的热效应已经被核实,不会危害健康。而利用毫米波(mmWave)提高数据传输速度是5G技术的最大突破之一。毫米波频段会不会影响健康?辟谣文章指出,基于现行标准的研究表明,目前依然不需要对毫米波过分担心。科学实验表明,在10毫瓦/平方厘米下持续8小时的60GHz毫米波辐射,不会引起眼部损伤。同时,相似条件下的皮肤实验表明,它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对于4G和5G通讯基站的辐射大小,据《经济日报》报道,网络提速和基站辐射增值无关。4G和5G网络速度更快,不是靠增强通讯基站的信号发射功率,而是靠扩容传输带宽,就像拓宽高速公路一样。在4G时代,频率带宽大大提升,用户觉得网速更快了,但4G通讯基站的辐射标准并没有改变,还是要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未来的5G通讯基站也是一样。而且,通讯基站覆盖越密,手机信号接收才越好,用户受到的电磁辐射反而会越小。

责任编辑:马岩(QX0008)